彭镇,坐落于成都市双流区西北部,是衔接都市繁华与田园静谧的重要枢纽。这里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又焕发着蓬勃的现代活力,是双流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颗被精心打磨的璀璨明珠。
彭镇历史悠久,其名源于清代初年的彭家场,历经百年沧桑,已成为双流西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节点。地处双流、温江、崇州三区市交汇处,区位优势显著。这里人文底蕴深厚,孕育了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川西夫子”刘沅、近代词坛名家乔大壮等历史名人,同时留存有十二桥烈士纪念碑、原川西地区最大的地下联络站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构成当地独特的文化名片。
焕活新生: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彭镇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绝非简单的点位堆砌,而是一场精心策划、层层递进的“场景革命”。它通过文化活化、产业联动与全域共融三大策略,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网红”变“长红”,构建了一个自我造血的乡村振兴良性生态。
彭镇的崛起,始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现代化转译。它摒弃了传统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陷阱,以“微更新、轻植入、强运营”为理念,将历史街区、乡村田园转化为一系列具有高辨识度和强吸引力的“超级场景”,最终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客流共享的近郊度假目的地系统。

观音阁百年老茶馆外观。(彭镇 供图)
彭镇老街的成功,在于它从一条被时间遗忘的老街,演变成了一个持续产出文化内容的“活态舞台”。每年“彭镇摄影周”成为破圈传播的文化IP;“茶话弄”品牌定期推出相声、脱口秀、小剧场等演出,让传统茶馆文化与现代演艺形式碰撞出新火花;百年观音阁老茶馆每周六举行钢琴演奏会,实现传统与典雅的时空对话。老街还依托街头艺术节、街巷音乐会等持续营造人气,并荣获世界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

彭镇街头艺术节。(彭镇 供图)
海蒂和噜噜的花园已超越一个亲子乐园的范畴,成为一个以花卉产业为核心、强力辐射周边的“经济引擎”。其线上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达千万级,实现“线下引流、线上变现”。通过策划“到鲜花盛开的地方转转”等主题活动,成为成都近郊亲子流量高地。花园还与政府合作打造“鲜花小镇”,为周边村镇提供花卉苗木与技术支撑,形成“一花引领,百花齐放”的产业联动。

时光原野。(彭镇 供图)
时光原野打造了融合运动、艺术、社交的农旅融合新体验。通过“丰收节”“稻田运动会”“职工欢乐跑”“风筝节”等活动,将静态田园变为动态乐园。新农人代表王成城、梅蓝等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名片,南野慕白田园咖啡、满仓集等业态则构建起一站式消费场景,推动“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
环线共生:从“盆景”到“森林”的生态演进
彭镇老街、海蒂和噜噜的花园、时光原野等点位与临江村桃园基地、木樨社区恩禾农场、鲢鱼社区吴家染坊等特色点位,通过“乡村小环线”有机串联,形成了一个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文旅生态圈。这条环线让游客的动线从核心点位自然延伸到乡村腹地,实现了客流共享与全域繁荣,真正完成了彭镇从打造几个“精品盆景”到培育一整片“活力森林”的跨越。
通过深挖在地文化,精准定位市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功地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从一条老街的焕新,到一个花园的营造,再到一片田野的赋能,彭镇探索出了一条“以文旅融合为引擎,驱动村镇整体价值提升”的特色发展路径。
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高品质的休闲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村镇的内生动力,吸引了人才回流,促进了居民增收,重塑了乡村的文化自信与产业形态。彭镇,正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近郊乡镇,蜕变成为一个既有历史厚度、生活温度,又有产业活力和时尚气质的魅力新村镇。它向我们证明,乡村振兴并非推倒重来,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让古老的村镇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