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510/2715:40:41
自贡市委宣传部

自贡国有文艺院团:一条关于“人”的破局之路

信息2025-10-27 15:40:41
字体:
分享到:

  音乐剧《红梅开 红梅红》剧照。(宋姿熠 摄)

  当自贡大型原创川剧《君子光第》在剧院内掌声如潮,当音乐剧《红梅开 红梅红》唤起盐都儿女心底的红色记忆,当杂技节目《软钢丝——历程》在瑞士巴塞尔国际舞台上斩获殊荣……“千年盐都”自贡的国有文艺院团,正迎来又一个艺术创作的“丰收季”。

  近年来,从经典复排到现代原创,从扎根基层的惠民演出到扬帆出海的文化交流,自贡市国有文艺院团的活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一切源于一场持续数年、刀刃向内的深刻变革,而其核心,始终聚焦于“人”。由此,一条以改革为引擎、人才建设为轨道的创新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星光黯淡时——“青黄不接”的阵痛

  酷暑时节,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排练厅内,演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着音乐剧《红梅开 红梅红》第五幕。该音乐剧自2024年12月推出以来,已集中展演20场次,收获众多好评。

  饰演女主角江竹筠一角的,是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唱队队长徐建梅。已在艺术行业深耕十余年的她,亲历了院团从改制、合并到重组的一系列变迁。她仍清晰记得2011年考入剧团的情景——那恰好是自贡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夕。当时的她未曾想到,自己几乎是幸运地搭上了改制前的“末班车”,成为往后十年里最后一位通过招聘进入剧团的新人。

  徐建梅的经历,是那段时期自贡国有文艺院团普遍陷入“青黄不接”困境的真实写照。曾经,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政策不配套、措施不完善,自贡市国有文艺院团一度陷入财务紧缩、人员收入微薄、人才流失严重、后备力量断档等种种困境,本地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受到制约。

  “过去确实困难,许多演员一度积极性不高,觉得‘干多干少都一样’。”公司董事长朱理回忆道。

  然而,在改革者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探索下,多年以来笼罩在院团上空的迷雾开始消散,一条围绕人展开的“破局”之路逐渐明朗。

  “现在不一样了,有演出大家都抢着上,院团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朱理在排练间隙感慨道。已成为院团中坚力量的徐建梅,看着与自己一同排练的年轻面孔,也思绪万千。“以前我是团里最小的,现在也要肩负起‘传帮带’的责任了。”她笑着说,这种角色的转变带来了强烈的使命感,“团里现在充满着青春的气息,我要把我会的都教给他们,不能让人才断层再次发生。”

  星光指引方向,而照亮前路、孕育未来的,终究是源源不断的活水与滋养生命的沃土。面对院团的困境,改革者们深知,破局的关键在于为院团注入人才“活水”,并培育其生长的“沃土”。

  引得活水来——多元路径广纳各路人才

  小朋友表情专注地在训练。(宋姿熠 摄)

  2023年2月,自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印发《自贡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增添文旅发展新动力实施方案》。《方案》在人才保障上兼顾着院团的共性与个性,明确要求遵循川剧、曲艺、杂技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定期招收和培养专业后备人才,形成梯队化储备。

  以川剧和杂技人才引进为例,自2017年以来,针对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需面试考核。其余则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面试和笔试的顺序或比重。“对演员来讲,真正的考核在于往后每一场舞台表演。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我们精准引才。”自贡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改革赋予了院团更多自主权,各院团也在以更灵活的方式引进和培育新人。

  为有效保护并传承川剧“资阳河”流派,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自2021年开始,便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办了川剧委培班,定向培养32名川剧学员。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自1988年以来,时隔33年再次启动委培班。首批学员已于今年6月全部毕业,目前已有15名学员通过招考正式进入川剧艺术中心。“委培班的好处是能‘成套’引进人才。”该负责人说。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川剧舞台上分工更为明确,除主要演员之外,还有帮腔演员和打击乐、器乐乐员等。与主要演员相同,他们都需要被长期专业培养,而委培班正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团队配置难题。

  “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尤其适用于职业生涯短暂的杂技艺术。该如何去寻找一批适龄的“好苗子”?自贡市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轶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近几年,在李轶的主导下,自贡市杂技团每年都会开办杂技兴趣爱好夏令营,邀请全市5至11岁的青少年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杂技课程与集体生活体验等,近距离感受杂技艺术的魅力。李轶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择优选拔新苗,也能够打破大众对于传统杂技的认知。

  从一纸方案到一个个具体的人,改革最深层的意义,或许在于,它正试图将一种“偶然”转化为“常态”,让艺术传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由一代代人接力的生动实践。

  沃土育芳华——机制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如果说“引进”是开源,“培养”是施肥,那么科学地“带动”人才就是促进开花结果的关键。

  此前,受编制、收入等问题影响,演员年龄结构偏大、人才青黄不接、创新能力减退等一系列矛盾突出。自贡的院团改革,要想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心态,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真正激活人才的创作热情和内生动力。

  改革的核心之一,是绩效工资更多向人才倾斜。院团在内部分配时,可根据需要设立创作、演出、高层次人才补贴等绩效工资项目。公司性质的院团则还可以对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或紧缺急需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或年薪制等分配方式。演职员考核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依靠“多演多得”的基本原则,演职员收入差距被适当拉开,演出收入更多向业务骨干、一线演员、关键岗位倾斜。

  如今,演员的收入不再仅仅取决于职称和工龄,更取决于实际上演了多少场戏、担任了什么角色、作品的市场反响和艺术评价如何。针对重点创排项目,“项目工资制”也能让参与项目的演职人员依据项目规模和演出效果获得额外奖励,极大激发了演员排练新剧目的积极性。

  为了让更多“台柱子”脱颖而出,文艺院团也在不断发挥“盐都百千万英才计划”文化领军人才、文化菁英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例如,近三年,在自贡川剧中心成功挂牌2个省级名家工作室——四川省戏曲名家廖忠荣工作室和廖时香工作室。工作室主要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培养一批中青年演艺人才、编剧人才和“名家”“名角”“名演员”,推动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各院团还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与跨专业技术人才,加大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或艺术名家,持续为自贡艺术事业注入活力。

  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传递出一个清晰无比的信号:每个人的才华与付出,必将会被看见、被尊重。演员们从“要我练”变为“我要练”,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争取”,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

  润物细无声——栽好“剧目树”涵养“人才林”

  一出好戏,如何成为人才孵化器?自贡川剧艺术中心复排经典,以大型原创川剧《君子光第》青年版的创排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该剧不仅让61岁的国家一级演员刘开逵七度披挂上阵,更让“自贡委培班”的12名毕业生集体获得锤炼机会——22岁的陈雨杰从《碧波红莲》中的“风流书生”转型挑战拥有更复杂内心的光绪帝,18岁的张雅婷反串饰演刘光第之子“鹏年”,完成多次登台。

  通过“老带新”AB角制、角色梯度培养等机制,青年演员在八场剧目中系统打磨“翻打”“水袖”等传统程式,实现从“委培学员”到“舞台主角”的蜕变。三年来,自贡已通过“订单式委培”输送32名学员,实现从“培养一个人”到“成就一批人”的跨越,为传统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栽好剧目之树,激活艺术生命。强化人文关怀,守护艺术生命。

  对多数杂技演员而言,30岁常意味着职业黄金期的尾声,转型焦虑随之而来。但杂技《肩上芭蕾——家园》演员丁宗敏不同——这位已拥有20年杂技演艺经历的自贡女孩,此刻感受到的并非焦虑,而是一份稳稳的踏实感。“团里多次和我聊过职业发展规划了,未来我可能会转行幕后创作或教学管理。”丁宗敏对未来充满期待:“我的身体或许无法永远在台前闪光,但对杂技的热爱与经验可以。”

  随着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自贡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已初见成效。但改革从无“完成时”,只有持续深化的“进行时”,当前人才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需要完善之处。

  目前,高端编剧、导演等创作型人才仍相对匮乏,成为制约创作水平的瓶颈;市场化薪酬体系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之间的衔接还需进一步探索;年轻演员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如何创新管理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人才特点……诸如此类,都是改革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将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同时进一步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最终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面对仍然存在的种种人才困境,自贡市文广旅局受访负责人表示。

  紧扣自贡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宏大主题,传统文化正在焕发新生。下一步,自贡文艺院团将继续加强精品创作,打造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同时,将聚焦“盐、龙、灯”等自贡特色文化IP,开发一批文旅融合演艺项目,以艺术为文旅赋美。此外,还将持续培育打造川剧“月月演”、曲艺“一路芬芳”等演出品牌,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改革的故事仍在续写。自贡市国有文艺院团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它们将在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上,培育出更加绚烂的艺术之花。(何孟妍、缪静、卜一珊、宋姿熠)

来源: 自贡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徐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