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510/2714:12:15
四川省文物局

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在四川资阳举行

信息2025-10-27 14:12:15
字体:
分享到:

10月25至26日,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暨资阳濛溪河遗址学术研讨会在四川资阳举行。来自全国8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濛溪河遗址群这一“世界级考古发现”为核心,通过主旨报告、多会场研讨、遗址实地考察等形式,共话中国动植物考古的奥秘。

今年4月,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在大会主旨报告中介绍,该遗址群主体年代为距今10万-5万年,核心遗址(1号点位)距今约8万-6万年,填补了东亚地区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的考古空白。

截至今年5月,濛溪河遗址群已发现86处遗址点,现场编号石器和化石标本1.5万件,大中型木质遗物2000余件,植物种子及果实等植物遗存6.22万件,石制品与化石碎屑20.2万件,以及剑齿象、犀牛等30余类动物化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万娇曾对濛溪河遗址进行了长期的植物考古工作,在浮选出的大量植物样本中,他们发现了37科53属植物,包括花椒、核桃等植物遗存,其中花椒种子炭化程度极高,考古人员推测8万年前的古人类已懂得用火激发其香味,这与现在川人嗜辣的饮食文化形成奇妙呼应;此外,遗址还首次发现具有明确药用价值的接骨草遗存,为研究人类早期药用植物利用提供了实物证据。

大会期间,7位专家带来现场主旨报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万娇详解了植物遗存的鉴定过程;兰州大学教授马敏敏聚焦青藏高原东缘粟作农业传播;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吴小红团队通过碳14测年得出的结论为遗址断代提供了科学依据。25日下午至26日上午,3个分会场同步开展研讨,93位学者进行专题汇报,33位学者展示学术海报,内容涵盖动植物考古技术创新、区域文明互动等前沿议题。

26日下午,参会代表实地考察濛溪河遗址群1号点位,走进考古大棚、工作站与微型博物馆,近距离观察石器加工痕迹、植物种子遗存,直观感受8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图景”。

此次大会的落幕,也为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的保护与利用指明方向。从8万年前的远古村落,到如今的学术焦点与文旅新地标,濛溪河遗址群正以考古为桥,让尘封的文明密码照进现实,为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应对全球生态挑战贡献“中国考古智慧”。(完)

来源: 四川省文物局
【责任编辑:李婷玉】